會知道這部是因為進電影院看『消失的情人節』的時候看到了孤味的預告片。
“哇這卡司!有Vivian有謝盈萱還有小豆和淑芳阿姨。還是講家庭題材的,好像很好看欸!!”。
激起興趣後回去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這部電影居然是Vivian參與監製還唱了片尾曲。而且這首片尾曲『別人的』真是要命的好聽,歌詞描述的是出嫁女兒的心情,片頭還帶了Vivian結婚時徐爸爸致詞的畫面。親情一向是我軟肋,光是聽歌看MV畫面我就想哭了…那電影本人該有多好哭多好看?
因為非常期待這部電影,我第一次去搶了金馬影展的預售票,就為了看有影人映後的場次。(結果有點失策,因為這場的時間是在首映後一星期,中間已經上映了卻不能看忍得我很辛苦。)
然而一刷後卻覺得有點低於我的期待。不是這部電影本身不好,而是因為主題跟預想的有落差以及人物設定與我價值觀不同讓我無法產生共鳴。
電影看到一半之前我都還不太能融入劇中人物的情感,捏著手上的準備好的衛生紙感到疑惑:
“阿咧? 我不是要進來哭的嗎? 怎麼到現在都還那麼冷靜。”
“可是隔壁的已經在哭了捏,啊我知道了她一定是二刷!” (結果散場問了人家是首刷XD)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群像劇,裡面刻畫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劇組在宣傳的時候有提到,大家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觀,找到一個可以投射的角色。
但我一開始真的找不到投射的對象。
不禁回想起之前在PTT看到有人對孤味的感想標題是”不認同所以無感”。
心想: 糟了,我該不會就是”因為價值觀不同而會覺得不好看”的那群人吧?
不過後半段我還是流淚了,只是感動的點跟原本預想的天差地遠。

裡面的角色讓我能有共感的是主角林秀英(陳淑芳飾/年輕時期:于子育飾),再來是遺傳到媽媽個性的二女兒阿瑜(徐若瑄飾)。
必須稱讚淑芳阿姨的感染力真的太強,親愛的房客和孤味兩部戲我的哭點都在她身上。金馬女主角和女配角都給她我也覺得完全不過分! (後記: 她真的都得了!!!!!!!!!讚啦!!!!)
其他人我都不太行。
(二刷後有稍微翻轉,見文章最後的補充心得 )
首先是爸爸,也就是林秀英的丈夫陳伯昌(龍劭華飾/年輕時期:楊一展飾)。故事一開始就塑造他的渣男形象,不但欠債靠妻子養還到處風流,最後拋家棄子一走了之。光是在外面亂來這點就已經踩爆我的地雷了。不管他背後有什麼樣的理由,對我而言都不構成外遇的正當性。
同理我也無法喜歡完全復刻爸爸風流不羈的個性的大姊阿青(謝盈萱飾)。生病的地方雖然很可憐,但我的感想卻是她魅力值也點太高,這樣亂搞還有兩個男人對她死心塌地的。同時她對父親離世的情緒反應也因為生病而弱化掉了,我的感覺是她的難過低潮都是因為自己的病情,而非對於失去至親感到悲傷。 (這當然也合乎人性,只是主題就偏掉了。)
站在爸爸那邊的小女兒佳佳(孫可芳飾)也沒有給我太多的好感。雖然我可以理解因為她出生的晚,對前因後果知道的最少才成為一個相對客觀的角色。但她胳臂往外彎的程度有點太誇張了…你看到你媽一路走來的孤單和辛苦,還可以這樣選邊站? (可能只能用距離是一種美感來解釋了。)
二姊阿瑜相對其他兩個來說好理解一些。她雖然排行老二但個性穩重,其實更像大姊的角色。從小功課好讀醫科,長大還嫁給醫生,生了個女兒小澄(陳妍霏飾)。看似人生勝利組,但後來我們會發現念醫科並不是她的興趣或志願。她努力用功的原因是因為只要書讀的好,爸爸會回來參加頒獎典禮,小舅舅也因為她功課好而跟他們家恢復來往,媽媽也會比較開心。
她是為了滿足上一代的期望,走上一條自己並不想走的人生路。
阿瑜邊回憶著這段往事,邊跟小澄說: “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只希望你一直健康快樂。”
小澄: “那你為什麼要把我送去美國?“
阿瑜: “…”
這裡展現了血緣遺傳和家庭教育的有趣之處XD
人們常常會抱怨自己的父母親如何又如何,卻不知不覺變成了一樣的人。
孫女小澄在電影中可說是扮演著觀眾的代表,她帶著我們觀察家裡的每一個人,直言直語道出大家的疑問,並且用新時代的思維去質疑一些舊時代不合理的事。
最後說回林秀英這個角色。
電影開始在秀英生日的這天,一早她容光煥發到魚市場操辦餐廳食材,今天住在北部的女兒和孫女就要回來了,晚上要為她舉辦盛大的壽宴。原本應該歡歡喜喜的一天,卻在收到了失聯已久的丈夫過世的消息那一刻風雲變色。
喜事和喪事發生在同一天,不知道晚上的壽宴是否還要繼續舉辦。但秀英卻像沒事人一樣的說:”晚上大家照常吃飯。十幾年沒聯絡一回來就找麻煩,哪有這種道理。”
當晚的壽宴照常舉行,但大家卻發現秀英在席中多乾了好幾杯酒,後來上台唱歌唱的也是施文彬的”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
她心裡其實是很在乎的。
我不禁為秀英感到一股怨憤,這股憤恨由洪都拉斯飾演的小舅舅幫我說出來了: “他也是很故意,偏偏挑你生日這一天,還回來台南,真的做鬼都不放過你。”
阿瑜當時聽到很不爽的跟丈夫耳語:”講話需要這麼難聽嗎?”
我心裡卻OS:”難聽嗎? 我覺得剛好而已啊。”
這個拋棄了她和孩子一走了之的人,讓她孤單一輩子卻也牽掛一輩子的人。就連離開這個世界都要選在她生日這一天,將原本屬於慶賀的日子畫上一道永恆的陰影。每到這一天就得想起你,永遠都忘不掉你。
這不過分嗎? 很過分啊!!! (氣氣氣)
因為體會了這層怨,所以中間在辦喪事時秀英的各種堅持或刁難我都覺得合情合理。反而佳佳在那邊唱反調讓我很生氣。 (不過佛道BATTLE那段很有趣)
代入了秀英的角色後我才終於開始可以融入到劇情裡。
雖然因為人設問題導致故事本身我沒那麼喜歡,但不得不說導演的敘事手法是很厲害的。
電影一開始丟給我們的是: 陳伯昌是個風流負心漢,他偷拿秀英父親的印章去借錢投資生意失敗。導致丈人的診所關閉一病不起,秀英的兄弟們因此跟她們家斷絕往來,就連父親的送終都不讓秀英參加。伯昌自己在家鄉也落得一身臭名抬不起頭,最後提出離婚求去。
聽起來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渣男。我們無法理解秀英為何對他念念不忘,更無法體會女兒們對這樣的父親怎麼會有孺慕之情。
但後來藉由陪伴伯昌晚年的伴侶蔡阿姨(丁寧飾)的敘述和女兒們對爸爸的回憶,我們才發現其實這男人好像也不是這麼純粹的渣。
原來他曾因為妻子放棄了自己喜歡的警察工作,只因為警察賺不了幾個錢,會被醫生世家的妻子娘家看不起。
原來他當初借錢做生意是想為了這個家,想要拼拼看能不能賺大錢,讓妻兒可以過好日子。
原來每次從台北下來都會記得帶回一盒軟糖,被女兒們戲稱為”爸爸只會這一招”。
除了偷偷告訴我們伯昌其實沒有那麼壞之外,也描述了秀英和伯昌的婚姻會到走不下去的地步並非毫無理由。電影中沒有將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導致婚姻觸礁演出來,而是藉由下一代的人際互動透露給我們一些訊息。
就像前面說的:大姊遺傳了爸爸的個性,二姊遺傳了媽媽的個性。從兩人跟各自另一半的相處,以及跟秀英的互動中,其實就可以一窺當初伯昌和秀英的衝突端倪。
- 大姊知道自己生病之後不敢告訴秀英,因為秀英會表現出過多的關心造成壓力,甚至可能情緒勒索,讓她覺得如果自己的病沒有治好反而是對不起她。
- 大姊與不願意離婚的丈夫(陳家逵飾)的對話,透過謝盈萱的嘴巴說出來配上陳家逵詼諧的表演,讓人感覺好笑多於殘忍。但這可能正是伯昌一直想對不願意放手的秀英說的。
- 二姊對丈夫和小孩展現的控制狂。疑神疑鬼誤以為對方外遇,她的丈夫想找她談大姊的病情,還誤會對方是想要談離婚。這段其實也表現出她的個性: 自尊心極高不願意示弱,也不會承認錯誤。知道自己的不討喜,心中害怕被對方厭棄,表面卻會嘴硬裝不在乎。
當傲嬌控制狂遇上了關在籠中會死掉的自由飛鳥,註定要是兩敗俱傷的場面。
大家多少了解箇中緣由之後,導演又再祭出重磅幫陳伯昌翻案。
<+++關鍵劇情防雷+++>
原來當初偷印章去蓋的人不是伯昌,是秀英。
秀英的父親怕女兒因為這件事被兄弟們責怪,以後沒有娘家可以依靠,所以才把這個鍋丟到女婿的身上。(雖然結果好像是一樣的 冏>)
這個衝擊的事實背後傳達了許多事情:
第一是伯昌的委屈。此時才能體會他一開始那句: “反正現在全台南都知道是我對不起你們林家,我在這裡真的混不下去。” 裡頭藏著的不甘和埋怨。
第二是秀英的愧疚。秀英對伯昌那些風流行徑的容忍,原來不只是愛到卡慘死,更是因為藏著一份對伯昌的愧對和虧欠。
第三則是兩個男人對秀英的愛。秀英父親說謊是因為對女兒的心疼,而伯昌選擇默默背下又何嘗不是出自於對秀英的愛。
借錢做生意這件事是造成一切崩毀的源頭,但背後原因卻源自於愛,讓人不禁覺得既諷刺又唏噓。
阿眉(張鈞甯飾)的存在也是在佐證那段過往。
當這個角色以表親的身分前來弔唁的時候,大家就應該已經察覺秀英對她的態度怪怪的,有種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的尷尬感。然而當秀英幫懷孕的她繫上紅線時充滿憐惜和珍視的動作,以及兩人對視時那相對無語淚千行,又讓人不禁好奇阿眉到底是什麼人。
後來謎底揭曉,原來阿眉其實是秀英和伯昌從小被送養的三女兒。這其實在一開始在壽宴上小舅脫口而出的: “我姐姐一個人賣蝦捲拉拔四個…三個女兒長大。”時就埋下伏筆了。
這個被送養的女兒也是秀英心中的傷口,一件不能被提起的傷心事,一個說不出口的痛。
然後我們又從蔡小姐口中得知伯昌當年借錢做生意的理由就是為了秀英和女兒,他知道秀英很想念這個被送養的女兒,因此才希望藉著做生意賺大錢將她接回來一家團聚。
伯昌的失敗出發點是對秀英的愛。
伯昌的汙點是幫秀英背的鍋。
伯昌的離開也許是因為被秀英的個性束縛的喘不過氣,也可能是希望自己背負所有罵名離開,能讓秀英重新得到原生家庭的接納。
至此好像沒有責備伯昌的理由了。
<—關鍵劇情防雷—>
一部電影的時間,我們先是感受到秀英孤獨半生的怨,跟隨她的執著去探究那個陪她丈夫走到最後的神秘”蔡小姐”,獨自品味那深藏在抽屜鐵盒裡的甜蜜與心酸,最後看著她毅然決然拋開過去,放下心中執念。
她在那封陳舊的離婚協議書簽上了姓名,讓孫女將裝滿回憶的鐵盒拿去燒掉,將告別式上未亡人的位子留給了那個無名無份的陪伴她丈夫到最後的蔡小姐。
一個人坐上了計程車,再一次點了那首主題曲: 孤味。
一齣戲的不願 怎樣會當演好看
往事親像雲 撥不去思思念念
一首歌的無奈 怎樣會當唱乎煞
孤單的味 請你盛乎滿
…
清風目屎珠涙滴
花開花謝攏有味
唱著唱著,伯昌的身影出現在旁邊與她一起和著。
這個意像其實在之前就出現過。
有一幕本來是秀英在計程車上頭靠著佳佳,下一幕卻突然變成靠著一個穿西裝男人的肩膀。這其實是代表著秀英在思念著伯昌,也許當初感情正濃時他倆也曾經在搭計程車的時候點一首情歌你唱我和,唱累之後她也曾靠在他堅實的肩膀上沉沉睡去。
這成為刻在她心底深處的甜蜜回憶,以為忘了,卻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想起。
並且我們也發現:秀英是真的放下了。
但被放下的只有怨。
愛,卻一直都在。
進電影院前我是準備要來被親情騙眼淚的,沒想到最後是為了秀英阿嬤的愛情而哭慘。
也因此片尾播”別人的”的時候,我想哭的情緒反而冷靜了下來。這首歌感動我的點主要是父女親情的部分,但看完我覺得父女親情在這部根本不是重點,我原本期待看到的有落差。
如果我沒有因為片尾曲而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的話,或許對這部電影評價會再更高一點。
但整體來說這還是一部很棒的電影,除了說故事很有技巧以外,情緒的掌控也很強。感人的部份讓我哭到肚子抽蓄,搞笑的地方也讓我大笑出聲。場景美術也非常有質感,看了會讓人有種很想回南部的感覺。除了我有get到的愛情以外,電影將母女間常發生的言語間的相愛相殺,姐妹間互相扶持的感情也描述的很真實動人。是一部我剛看完就決定要找機會二刷的好片。
電影的名稱”孤味”也別具深意。我原以為就是字面上的”孤獨的味道”,後來才發現原來台語的孤味指的是一家餐廳只賣一道菜,專注呈現一種口味的意思。
這在電影中又同時可以用兩層意義來解讀:一是秀英靠著賣蝦捲這孤一味,成功做出口碑,從攤販做到餐廳。另一層則是秀英對伯昌的愛也是孤味,一生執著於一人,再也無暇旁顧。
無論是哪一味,都值得大家進電影院去細細咀嚼,品出屬於你的孤味。
最後來對目前看的四部國片做個排名。
首刷評價: 親愛的房客>孤味>消失的情人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餘韻後勁: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親愛的房客>孤味>消失的情人節
好哭程度: 孤味>=親愛的房客>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消失的情人節
下一部可能想看同學麥娜絲,從女人們的心事到男人們的辛酸。好像也是接的挺不錯的。
——–二刷後感想 ——-
一刷時因為帶著錯誤的期待而產生了負評,二刷時就沒有這個問題了。這次觀影的重點放在看秀英對伯昌的情感以及女兒們各自的心情後,評價大幅提升,對劇中人物的認同感也增加許多。我發現看電影其實是一個培養同理心的好方法,為了要理解劇中人物在想什麼,你會仔細的觀察他們一言一行,試著換位思考以察覺其中隱藏的訊息。
補充一下二刷後心得:
關於阿青:
大姐阿青是生性自由不愛被拘束的孩子。她看似瀟灑不羈,常常跑不見人影。但身為長女的她知道的事情最多,對父母的關係最了解,對親戚之間的角力也看得最分明。她應該也是三個女兒中最懂秀英的一個。從壽宴上的互動看得出阿青與秀英之間有著不需言語的默契,她知道秀英想借酒澆愁便主動說要乾杯,知道秀英不悅就跑去點歌強行中斷小舅的致詞,也秒懂秀英想要點的”那首“是哪首歌。她的心思其實非常細膩(也合理,人家是舞者是藝術家),也比她的妹妹都會讀空氣,知道怎麼避開人際關係間的地雷,不會硬碰硬,擅用言語維持周遭輕鬆愉快的氣氛。(應該是天秤座吧)這樣的人難怪會有一堆男朋友女朋友。
從阿青身上我們也可以回推伯昌當年受歡迎的程度,但這遺傳自父親的討喜個性,在這個家卻變得不太討喜。阿青成了伯昌的代罪羔羊,被秀英拿來當作情感投射的對象。林家人無法對伯昌發洩的情緒都往她身上倒,指桑罵槐的場景在電影中出現了好幾次,秀英如是,小舅亦如是。這樣的委屈一直以來都被她隱藏在嬉皮笑臉之下,直到後頭才被迫表露出來:『我不是爸,我沒辦法為他做的事情跟你道歉。』
阿青是個享樂主義者。覺得活在當下,開心最重要,習慣用玩笑帶過傷感,對一切不美好的事物下意識地逃開。對於這樣的人,命運彷彿讀心般賦予她兩個選擇:死,或者在痛苦掙扎中再多活五年。看似有兩條路可以選,但不管那一條都是絕路。
謝盈萱把阿青這樣個性的人面對殘忍命運的反應演得很好。尤其是幾場近景的眼神,空茫、無助、絕望,但卻沒有恨。讓人不由自主地為她心疼,很想抱抱她,讓她把情緒發洩出來,不要再假裝沒事了。
二刷時我注意到阿青將離婚協議書寄出的時機,是在發現自己胸部又出現疑似腫瘤之後。結合她丈夫後來找上門抱怨的對話,我們知道她第一次化療時就是他陪著走過來的。知道自己有可能再次復發後,她急於與他切斷婚姻關係,也許也是出於保護心理,不想拖累他再陪她經歷一次那痛苦的過程。
從阿青丈夫身上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來找阿青的時候數落了她一大串,並且開頭就拿陪你阿青熬過癌症的往事來情緒勒索。
這像極了秀英的模樣,讓人不禁懷疑阿青當初怎麼會跟他結婚。但回頭再看看新歡阿關打動阿青的瞬間:『我希望你是我的責任。』,甚至想要為了阿青搬去台北,隱隱也看出應該是個愛照顧人、管人的老媽子個性。
其實阿青你根本就愛這種類型的嘛!(指
她後來喃喃自語的一句:『人真的很奇怪,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還是會一直去做。』
這句話可以有很多的解釋。最表象的就是抽菸對健康不好,但還是會為了解悶紓壓而抽。再進一層可以說是在感嘆秀英和她丈夫明明知道執著在一個心已不在的人不好,卻仍然放不下。
而再更進一層,我覺得也隱喻了飛蛾撲火的愛情,明知道跟這樣性格的人在一起只會互相傷害,卻總是情不自禁地被這種人吸引。
多情卻似總無情。首刷時我被她表露於外在的瀟灑給騙了,二刷後才咀嚼出她隱藏很好的情感。
最後她擁抱秀英說: “要呷百二喔。” 的那幕讓人不禁鼻酸。
她知道自己無法活到七老八十,可能沒辦法陪著媽媽呷百二了。
關於阿瑜:
二姊阿瑜的性格一刷有提過,是跟秀英很像的刺蝟個性。習慣將自己柔軟脆弱的一面隱藏,用剛硬尖銳的一面和人相處。不管事便罷,一管必定是事必躬親大小事操煩,是個使命感和責任心都強的人。看她跟秀英的互動很有趣,就是兩個一樣的人在互相抱怨。送小澄上計程車前的再三叮嚀,連秀英都受不了的說:”好啦,你不要一直碎碎念啦。”
阿瑜與家人間矛盾爆發的一場戲是伯昌頭七的那天,她發現家裡的辣椒醬都過期還在繼續吃,氣沖沖的質問佳佳為什麼明明都沒有幫忙看著,讓媽媽吃這種不健康的東西。佳佳回說她餐廳也是很多事情要忙,哪有辦法什麼事都顧到。秀英幫腔佳佳就算了還另闢戰場說了句: “你都不在家你當然不知道。”
這句話無疑刺進了阿瑜內心,將她的心酸一下子挖了出來,於是她娓娓道出為什麼她要考第一名當醫生的童年往事。
從那段對話中我們可以大概猜到,為什麼明明她先生就是在台南執業,她卻要留在北部當醫生? 我想有兩個可能: 1. 北部的機會較多,收入較高。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價值觀是偏功利主義的,覺得書讀的好賺的多可以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2. 回台南會被小舅盧去他們家的醫院。我們知道林家是醫生世家,小舅家也開醫院,肯定會覺得自家人在自家醫院服務理所當然。(壽宴上也提過讓二姊夫去他們醫院) 但阿瑜其實不喜歡這個小舅,小時候讓他帶去各種陪笑臉是不得已的,長大肯定是想逃的越遠越好。
在阿瑜的心中,她從小忍辱負重用功讀書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滿足長輩們心目中的普世價值。現在只是讓自己從這個壓力下稍微逃脫,就被點名出來指責,她當然也感到非常委屈。一直想讓小澄出國讀書也是希望女兒不要步上她的後塵,可以逃離傳統的窠臼,到國外享受更自由的生活。沒想到她的一片用心,卻不知不覺也成為了拘束孩子的枷鎖。
關於佳佳:
做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沒有經歷過父母親與外公家的那段恩怨,不知道家中曾經貧困到必須將姊妹送人,甚至伯昌的外遇現場她可能也沒有跟到過,可說是”無知就是幸福”的一個代表。在他的印象中,爸爸雖然不常在家,但每次回來都會帶好吃的東西,後來爸爸不知道為什麼再也不回來了,她偷偷跑去找他,發現他還是對她很好,很關心她們。爸爸身邊的蔡阿姨也很溫柔,對她很好。跟家裡整天碎念和控制狂的母親比起來,這邊對她來說反而是能喘口氣的一片天地。
但她並不是不愛自己的母親,否則也不會選擇留在家中繼承蝦捲的餐廳事業。但正因為一直在家朝夕相處,對於秀英鴨霸性格和給人的壓迫感,她體會一定最深,也最能同理父親不想回家的心情。
佳佳的委屈除了很多往事沒被告知而處於一個局外人狀態之外,她被阿瑜指責的那一段應該也是許多與父母同住的小孩的心情。留在家裡的孩子其實算是替住在外面的兄弟姊妹扛起侍奉父母的責任。但她的付出卻被視為理所當然,不僅不會得到感謝,家裡出什麼事還會怪到她身上。相當的吃力不討好。
—
大家心裡各有委屈,卻為了家庭和諧選擇默默吞忍。但這些累積起來的怨不會自然消散,只會越積越濃,變成一顆危險的未爆彈。
電影在後半段的客廳對質將能量正常釋放,連一向選擇迴避的阿青都正面迎擊,逼得秀英開了一記地圖炮後倉皇逃走。幸好隔日秀英佛前頓悟,一場分金戒指的戲讓大家說出心裡話,卸下武裝,把最脆弱的一面露出來。坦承,然後釋然。
這座名為家的老磚房,原本已是歪七扭八搖搖欲墜。在一炮炸毀之後,大家才重新感受到它的重要性。於是家人們齊心協力,一磚一瓦重新搭建黏合,反而變得比原本更加牢固。
秀英與美林:
首刷時我對美林這個”佛系小三”沒有太多注目,只覺得她好像快成仙了,臉上總是帶著像要普渡世人的慈祥微笑,情緒反應淡到有點嚇人。但後來想想,美林不算傳統意義上的小三,伯昌不是因為她才跟秀英分開。甚至是到伯昌過世後,秀英才知道有蔡小姐這一號人物存在。
她對美林發表的第一個評價是: “她也只是個憨查某,被你阿公騙去。” 話語中感覺也不帶有恨。既然如此,為什麼後面會有佛道battle的對立場面和四處打聽甚至殺上台北尋人的執著呢?
二刷後我發現秀英對美林是一個微妙的比較心態。
雖然陳伯昌離開了她,但秀英一直覺得自己才是最了解伯昌的人。遺照選用他年輕時的照片,喪禮堅持用道教儀式。都是在死守她記憶中那個人的模樣,不願意承認他已經變了,變成她所不知道的樣子。
但隨著她對蔡小姐的事情認識的越多,她內心越是動搖。
陳伯昌改學佛是因為她?
他們在一起有十幾年之久?
為什麼這個女人可以陪花花公子陳伯昌走到最後? 我卻不行?
對於自尊心比天高的秀英來說,要承認自己不如別的女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對蔡小姐的真面目感到好奇,想看看她是何方神聖,想知道她到底有什麼手段,想證明自己不會輸給她。
但她心中早就覺得自己輸了。
秀英的放不下本就源於不願意承認被伯昌拋棄的事實。伯昌的離開讓她覺得自己不被愛了,這帶給她深深的自卑感,但不服輸的個性讓她心裡越是自卑,展現在外的言行就越強硬。不簽離婚協議書也因為不想認輸,因為除了陳太太這個頭銜,她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可以匹敵的武器了。
而蔡美林到底有什麼手段呢?
在她混在姊妹群中偷偷前來靈堂弔唁時就講了: “不要用力,不要勉強,花自然就開的好。”
表面在說摺紙蓮花的技巧,其實是在跟秀英嗆聲講相處之道。
秀英佛前頓悟的關鍵在於與美林之間的對話,讓她發現她並不是不被愛的。
原來伯昌即使是對美林也沒有說實話。
原來那個人寧可不對新伴侶坦誠也要維護她的形象。
原來他即使離開了她,也一直在保護她。
秀英發現這個事實後帶著滿心的羞愧淚奔了。哭一哭抬起頭,才發現自己跑到了月老祠前。美林走過來說: 伯昌每次回台南來拜拜,都會帶她來這裡拜月老,一待就待很久。秀英沒有回話,美林接著笑說: “我們倆個應該不用拜了吧。”
一刷時我把注意力放在美林後面說的那句話,覺得是一個和解的意味。
但二刷時突然生出一個腦補的想法: 秀英抬頭看月老祠的牆那一幕,鏡頭有帶到牆上貼著許多或新或舊的婚紗照,這些都是來受月老牽線成功的新人還願時放的照片。後面美林說伯昌每次都要來都要待很久,秀英聽了也是若有所思對的樣子。我大膽猜測秀英和伯昌當初也來拜過這位月老,也曾將他倆的結婚照貼在這幸福滿溢的牆上。秀英一直望著牆其實是在尋找它,伯昌每次回來也是為了看這張照片。
這件事讓秀英更確信伯昌沒有忘記過她。
他不是不愛她,而是為了保護她(或者說讓彼此都好過),才選擇離開。
心中的魔障因此得解。
於是她釋然了,也決定放下了。
最後她將告別式上未亡人的位子留給美林,也算是對這個照顧她丈夫到最後的女人的一種感謝。
當司儀喊著: “為夫君上香”時,美林那笑中帶淚的表情很令人動容。與伯昌相守十幾年,她雖默默無聲,不曾試圖爭搶。但在她心深處也不是無怨,不是無願。
在最後的最後,她終於可以用那個人伴侶的身份,名正言順的送他最後一程。
這一邊的美林終於得償心願。
那一邊的秀英也在學會放下之後,發現伯昌來到了她的身邊。
整部戲用了很多花的意象來表達他們之間的情感。
“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 祝福你親像春天的花蕊,那麼的紅。”
“不用力,不勉強,花自然就開的好。”
“清風目屎珠涙滴 花開花謝攏有味。”
導演QA時也講到,所有伯昌出現的場景都會出現九重葛。
它代表了秀英對伯昌的情感,也是執念。
最後秀英出發去接蔡小姐到靈堂時,發現門外的九重葛又冒出了一朵花蕊。象徵她的執念又冒出了頭,但最後秀英選擇將花蕊摘掉,也代表她真的下定決心放下一切。
這個處理我覺得滿厲害的。長年的執念確實不可能說放就放,做決定之前還是會有一絲後悔。而那一念之間如何選擇,都會改變最終的結局。
孤味跟刻在一樣,都是在二刷後讓我評價翻轉。
看來以後看電影多刷會變成常態了XD
其他國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