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火雞旅 Day 9 伊斯坦堡

2014/9/21

AM 7:00

我居然鬧鐘響之前就醒了,看來昨晚睡得不錯。
而美好的一天除了要睡的好,一頓讓人心情愉悅的早餐也是不可或缺的。

這家飯店的早餐沒有讓我們失望,雖然和前幾天一樣是自助式的Buffett。

但這裡的菜色就像是伊斯坦堡這個城市的特色一樣,兼容並蓄。
有我們熟悉的歐美麵包,熱狗,香甜的奶油玉米粒。也有土耳其當地特色的優格,軟糖,無花果乾。
重點是 : 都很美味。
吃完飯再喝上一口侍者倒上的現煮紅茶或咖啡,感覺可以充滿活力的出發了!

因為明天禮拜一是許多博物館的休館日,我們要趕著在今天之內把所有博物館行程跑完,所以會像坐熱氣球那天一樣是個從早玩到晚的精實行程!!

出發時的天空還帶著晨曦,博斯普魯斯海峽看起來也濛濛灰灰,像是還沒睡醒一樣。

說起來昨天到達時已天黑,現在才算真正看到這個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堡的廬山真面目。

伊斯坦堡在2013年被選為歐洲十大旅遊景點第一名。除了地理位置是歐亞陸橋以外,更是歷史上許多帝國的首都所在地,古名有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等等…

這裡有中西文化的交融集粹,有古老帝國的歷史遺跡,有中東的神秘風情,又有西方的熱情奔放…這樣一個多面又有深度的城市,難怪能吸引絡繹不絕的旅客來此地探訪。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鄂圖曼土耳其第一個現代化的皇宮 : 多瑪巴切皇宮。
是巴洛克式的建築,建於19世紀,相較於另一個建於15世紀的托普卡匹皇宮來說,被稱為新皇宮。
當年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因為嫌棄托普卡匹皇宮老舊而下令興建。此後到最後一任的蘇丹王都是住在此地,連土耳其國父凱墨爾也是在此辭世的。皇宮裡的時鐘都停在早上9:05,也就是凱墨爾過世的時刻,彷彿對這位偉人的哀悼。

皇宮的參觀管制相當嚴格 : 每個參觀時段有人數限制,大門口設有安檢門,進入皇宮時鞋子要套上塑膠袋以保護地毯,並且裡面禁止攝影 (最恨這個!!!!)。

這座皇宮內部真的是極致的奢華,是我目前看過的歐洲皇宮中最毫不修飾地展現土豪力的。天花板貼滿金箔,樓梯扶手也是純金的,梯枝則是從威尼斯運來的水晶所製,整座宮殿舖滿高級地毯,每個房間都掛著大型水晶燈,牆上裝飾著無數名家壁畫,純銀燭臺,連壁爐上都有水晶貼片,只為了讓房間看起來更溫暖 。

除此之外,皇宮裡各處也擺滿了各國皇室贈送的禮物。在進皇宮前的大門看到的鐘樓,上面的鐘面是德意志皇帝送的。而皇宮內部大廳裡則擺著中國皇帝送的巨大青花瓷花瓶,俄國沙皇送的熊皮地毯,而作為宴客禮賓用的帝王廳裡,挑高36公尺的圓頂上更掛著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送的重達4.5噸,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水晶吊燈。

然而與皇宮裡極盡所能炫富相反的是,此時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其實外強中乾,是國力走下坡的時期。然而蘇丹卻願意傾盡國庫,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建造奢華皇宮,不難想像帝國會走向滅亡的原因。

皇宮裡華美,皇宮外也頗有看頭。
多馬巴切座落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皇宮後門望出去就是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海。華美的拱門和隨風擺盪的芒草更為這片海景增添許多意境。


被這裡的美景迷住逗留的太久,以至於後來趕著集合,中庭的美麗的花園和噴水池只能匆匆走過,來不及好好拍照,有點可惜。

參觀完新皇宮,接著要倒轉時光,回到15世紀的舊皇宮去了。

托普卡匹皇宮是西元1459年,由當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興建作為皇室成員住所。後來被新皇宮所取代,並在帝國滅亡後被開放為博物館。

雖然沒有多馬巴切那金子堆出來的富麗堂皇,但富有歷史的托普卡匹皇宮相較之下更能深入了解當時皇室的生活情形。

首先它佔地約70公頃,可想見其規模之大。
共分為四個前院和最神秘的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後宮!

出現在眼前的第一道門稱作帝王之門,進入這道門後就是第一庭院的範圍了。

第一庭院又稱禁衛軍之庭,進入皇宮的訪客經過此會有禁衛軍夾道相迎。來到與第二庭院相連的崇敬門後,訪客必需在此門之前下馬。

崇敬門右前方的廣場有個噴泉,被稱為劊子手之泉,顧名思義這裡是以前劊子手行刑的地方,噴泉是用以清洗行刑後留下的血跡。

  思思 : 在前面開心拍照的遊客一定不知道這裡以前是做什麼的。

第二庭院又稱底萬廣場,是蘇丹會見群臣或賓客之處。皇家議會,馬廄和御膳房也都在此地。

第二庭院的吉兆之門後的覲見大廳是大臣們覲見蘇丹的地方,也算是外宮的界線。再過去的第三庭院屬於內宮,就是皇室成員私人起居的空間了。

第三庭院裡還有著皇家寶庫,這裡收藏了各式珍貴的戰利品和工藝品。其中價值最高的是號稱全世界第五大的鑽石 : “湯匙小販的鑽石”,是一顆86克拉的梨形鑽。

傳說中,這顆鑽石被一個淳樸的漁夫撿到並拿去市場賣。狡猾的湯匙小販看到這顆鑽石發現價值不斐,便欺騙漁夫說: “這只是塊玻璃製的假貨,不值錢的!” 漁夫信以為真,便以三根湯匙的代價將它賣給了小販。最後小販將此寶獻給貴族而得到許多賞賜,這顆鑽石也被因此稱為“湯匙小販的鑽石”

這顆鑽石除了中間的巨鑽,旁邊還環繞著兩排共49顆的小鑽石。在藝術燈下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不過老實說聽思思描述和看了圖片後再去看它本人會有點失望,覺得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鑽石是來這必看的一個重點之外,另一個要重點參觀的就是後宮啦。

第二庭院通過小小的馬車之門後就是後宮所在。

一進入後宮會先經過浴泉殿,然後接著是宦官居住的庭院。這裡的宦官和中國古代的宦官不同,並沒有被去勢。那要怎麼避免宦官與妃子私通攪亂皇室血統呢? 

答案是這裡的宦官清一色是…黑人!!

嗯…所以如果妃子生下的孩子皮膚黑黑der就表示……

宦官庭院往裡走會看到一面大鏡子,表示你到達了哨站。這裡有三個門,分別通往太后寢宮,嬪妃庭院和蘇丹的房間…簡直就是命運的十字路口XDDD

嬪妃庭院沒有想象中的鳥語花香,百花爭豔,而是感覺有點冷清,就像一般住宅社區的地方。

太后寢宮則是相當高雅莊重的地方。

由於鄂圖曼帝國不立皇后,妃子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下任蘇丹的母親 : 太后,也就是後宮權力最大的人。太后寢宮有一條通道可以直通浴堂以及蘇丹的房間,怎麼覺得蘇丹這樣很沒人權啊XD

蘇丹住所分為帝國大殿和私人宮殿,蘇丹會在此與親信的臣子私會(誤),因此旁邊會設有噴泉造景,流水聲可以干擾有心人在旁竊聽。

繼續走是太子寢宮的雙子宮,這裡是培養被選為太子的皇子成長居住的地方。由於太子在此居住不與外界聯絡,又被稱作”鳥籠”。

此處也會作為皇位爭奪戰中,蘇丹用來軟禁其他兄弟的地方。
感覺是有點壓抑的宮殿,我只記得宮殿裡來自威尼斯的彩繪玻璃很漂亮。現在想想是一片悲しみBlue啊~

後宮的最後一個部分是寵妃庭院。

如果說嬪妃庭院像是平民住宅區的話,這裡就是高級別墅了。洛可可的風格華麗而溫暖,這裡還有陽臺還可以和蘇丹一起浪漫的眺望後花園。

參觀完後宮之後,思思就放大家自由參觀四個庭院。

剩下的第四庭院是皇室家族的私人宮殿所在地,比較著名的如葉里溫宮,巴格達宮…就位於此處。
這裡也緊臨海峽,可以眺望整個金角灣。

這裡留的時間有點多,我和謝逛完第四庭院,到第三庭院排隊看完寶物庫,回到第二庭院逛了廚房,再回到集合處時,所剩時間還有一大把。

只好用自拍棒亂拍拍打發掉剩下的時間。

午餐在第四庭院裡的餐廳享用,這家餐廳就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畔,邊吃飯可以邊欣賞海景。可惜我們坐的是室內桌…午餐是烤肉飯,餐前的起酥麵包很棒,熱熱的裡面還包了起司,非常優秀。

若要說伊斯坦堡適合觀光的理由,其中之一應該就是景點相當密集。幾個必看的大點間都是走路可達的距離。

吃完飯後我們步行到下一個景點 : 頂頂有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不僅是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目前全世界第五大的教堂。

*中古世界七大奇蹟:
「義大利羅馬競技場」,「埃及亞歷山卓地下陵墓」,「萬里長城」,「巨石陣」,「大報恩寺琉璃塔」,「比薩斜塔」,「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拜占庭時期,是相當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它一開始其實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後,便被蘇丹下令改建為清真寺。共和國成立後則被開放成博物館。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座教堂內除了看得到許多伊斯蘭教的可蘭經文,聖龕,敏拜爾…還看得到昔日為灰泥所覆蓋的基督教鑲嵌畫。

可以說是一座象徵了耶穌與阿拉的衝突與共存,宗教文化交融的建築。

大廳挑高的圓頂最高處距地面有55.6公尺,然而如此巨大的穹頂,中間卻沒有用半根柱子去支撐它。

其實這裡利用了一個建築技巧: 大穹頂兩邊接著兩個中型半圓穹頂分散其力量,中型半圓穹頂又接著小型半圓穹頂…一層一層將力量分散下來,因此可以只靠邊角的柱子支撐整個建築。

這裡沒有清真寺會有的地毯,也沒有教堂常見的祭壇和聖幛。然而正前方最高處,彩繪玻璃的上方卻有聖母的鑲嵌畫,但同時兩側卻掛著草寫著阿拉和穆罕默德的大圓牌…

究竟是基督教? 伊斯蘭教? 讓人不禁產生一種錯亂感。獨特的氛圍既莊嚴且神秘,讓人不禁想要細細品味與探索。
唯一可惜的是此時似乎有部分在整修,一半的教堂都是黑色鷹架有點煞風景。
這裡的每個鑲嵌畫都有其故事。

聖母瑪麗亞抱著耶穌,右邊是君士坦丁一世,手拿君士坦丁堡要獻給主,左邊則是查士丁尼一世,手上拿的則是聖索菲亞大教堂。
耶穌基督,聖母瑪麗亞和施洗者聖約翰的三聖像,是用來象徵君士坦丁堡由拉丁帝國佔領下的羅馬天主教回歸拜占庭東正教信仰的一幅畫。
中間是聖母和聖嬰,兩旁則是有美男子之稱的約翰二世和他的王后伊琳娜。約翰二世手上拿著錢包,王后手上拿著卷軸,代表皇室對教堂的奉獻。
中間是耶穌基督,右邊是拜占庭的第二位女皇佐伊女皇。她是個厲害的角色,先是聯合寵臣害死第一任丈夫,助出身微賤的第二任丈夫登基。第二任丈夫死後,由他的姪兒接任,欲排除佐伊反被廢掉。圖上左邊的則是她60歲時嫁的第三任丈夫 : 君士坦丁九世。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後,下一個前往的點是地下水宮殿。

這裡其實是拜占庭時期建立的蓄水池,用以供應伊斯坦堡一帶的民生用水。

一根一根的石柱撐起拱頂,底下的蓄水看來不深,裡面還有游著許多魚。陰暗的環境中,柱底打上的燈光烘托出的氣勢宛如地下宮殿一般。

我看到此景腦袋立刻浮現的是…東郊皇陵!?

不由得想尋找那個會吐金子的龍頭。

龍頭沒找著,倒是看到兩顆梅杜莎的頭。

梅杜莎裝飾出現一般是用來做驅邪避兇之用。
但出現在這裡的原因似乎是因為這裡建造時cost down,把其他地方拆除下的建材拿來用。這兩顆梅杜莎也是不知哪裡拆來的,大小正好當石柱的基座,於是就這麼擺著了。

梅杜莎表示 : …

這裡還有根有名的淚柱(聖索菲亞裡也有一根),因潮濕而使柱身常飽水氣甚至會滴水而得名。

也有一說這根柱子是為了紀念當初建造此宮殿而傷亡的7000名奴隸。

柱上有個圓孔,傳說把大拇指伸進去許願並將手掌貼緊柱身能旋轉一圈的話,表示你的願望就能實現。因此這裡會看到一排人在排隊嘗試。

Rukiye教我們一個撇步: 不要從五指朝上開始。改成五指朝下開始逆時針轉,就可以很輕易的轉完一圈了。

接下來我們來到旁邊的君士坦丁賽馬場。

這裡的看點就只是賽馬場上的三個柱子 : 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牆柱,蛇柱。 


除了圖特摩斯方尖碑還保存良好以外,另外兩根都不是原本原本的樣子。


牆柱本是外層有鍍銅的方尖碑,然而金屬部分在拉丁軍隊入侵時被融掉帶走了。

蛇柱本來也有三頭蛇分岔的柱頂(如上圖),但後來遭到破壞。


終於,到了今天最後一個景點 : 藍色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建立於鄂圖曼土耳其的鼎盛時期,當時的蘇丹下令要打造”黃金的”宣禮塔,沒想到建築師竟誤聽成”六根”宣禮塔。( 土耳其語中,黃金 = altun ,六 = alti)

等到清真寺落成引來外界批評的聲浪時,才發現擺了大烏龍。

原來宣禮塔的數目象徵清真寺的地位。
而當時除了聖地麥加的大清真寺以外,可是沒有別的清真寺能擁有六根宣禮塔的。蘇丹王為維持麥加清真寺的尊榮地位,又出資為它增修了一根。

於是大清真寺變成了七根宣禮塔,藍色清真寺則得以保留獨一無二擁有六根宣禮塔的奇景。
 (那個耳背的建築師不知道後來怎麼了…)

即使已經避開了人潮的高峰,但這個景點的熱門程度,還是讓我們得在長長的人龍後排隊等著進去。

這是我們參觀的第二個清真寺了,大家駕輕就熟的拿出圍巾包頭。這裡有專門的櫃檯可以借用包巾。所以沒有自備也完全不用擔心。

快排到門口時我猛然想起一件事 : 出發前看人家的遊記,講到藍色清真寺幾乎都會提到一個特色就是…充滿了鹹魚味。由於進入清真寺要脫鞋,地板上又舖了經年未換的地毯,聽說氣味非常的恐怖。

馬上聯想到趴在地上跪拜的信徒豈不是很痛苦?

實際進去後發現一開始大家脫鞋然後取塑膠袋放好的那一段路,味道真的超 級 可 怕!

不過再往裡面走後反而就還好了。
或者是因為嗅覺疲勞,也或者是裡頭景象帶來的視覺震撼更大吧?

藍色清真寺的原名其實叫做蘇丹阿合密特清真寺。

世人之所以稱呼它為”藍色”清真寺,其實是因為內部舖滿了超過兩萬片的手工伊茲尼克藍磁,磁磚上有超過50種鬱金香款式的花紋。

抬頭望著層迭接連的圓頂和繁複精美的磁磚花紋,在窗戶透入的自然光下泛著藍,又被室內的黃光渲染著帶點綠色,看著看著好像靈魂都要被吸進去了。

不只抬頭吸引人,腳下的地毯也大有學問。這塊大的看不到接縫的地毯據說是來自衣索比亞的貢品,上面描繪了三種花朵:鬱金香,玫瑰,康乃馨。鬱金香是土耳其國花,代表阿拉。玫瑰則代表先知穆罕默德。

仔細看會發現,一片大紅色中有深紅色花紋把它隔成一條一條的區塊,上頭的花紋都朝向聖地麥加的方向,方便信徒們的參拜。

但此時不要說信徒了,整間清真寺都被觀光客擠爆了,人都擠在圍欄前彷彿是像演唱會的搖滾區。

我們也只能見縫插針的拍完照後就離開了,說實在沒辦法好好感受氛圍什麼的。

晚餐是加拉達橋下的海鮮餐廳,首次嘗試了淡菜包飯和鯷魚。淡菜包飯沒有想像中的腥,鯷魚倒是鹹的要死。主菜跟瀑布那邊吃的中餐一樣是烤鱒魚。口味依舊美味,但已沒有了新鮮感。

吃飽後大家想來拍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夜景,但發現怎麼拍畫面都會有一條條雜訊…原來是橋上釣客垂下的釣線XDDD

最後一天的晚上回到旅館後沒有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就這麼平淡的早早睡著了。

明明是跟團我都搞不懂為什麼會這麼累,沒特別晚睡,大部分時間又在搭車,也沒啥耗體力的行程…想來想去只有早起這個因素了,早起當真要我命。

小計:

伊斯坦堡磁鐵 5TL

發表迴響